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正文

收购大雪中压断的树枝作板材原材料 荆门一家企业“捡回”200多万元

一、生死之体证 据《年谱》等记载,王阳明八岁时即好神仙之说,可见,生死的问题早就萦绕其心。

当然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我们熟知的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在答聂文蔚书里他说良知只是个真诚恻怛。

收购大雪中压断的树枝作板材原材料 荆门一家企业“捡回”200多万元

如果在49岁到50岁时,王阳明先生讲的良知,是以狭义的是非之心为主,自从他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这个是非之心的内涵改变了。这是较早论万物一体的文献记载。我们以前讲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代表阳明学比较注重内在的功夫,还是更多关注完善主体内在修养。其意义在于扩大了是非之心概念的意义。当然只发可能有些绝对,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但主要讲万物同体,这点应该是没问题的。

所以很清楚,亲民就是爱民,就是安百姓。孟子一方面讲仁民爱物博施济众,这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种博爱情怀,另一方面就是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矣。所谓提升布施的品质,就是要把令人烦恼的布施转化为令人自在的布施。

可见,东方西方,其理攸同。当然,在讲述过程中,我将把佛教的理论和修行都讲出来,否则是不完整的。反过来说,如果不变,万物则不相通,反而麻烦了。进一步,众生解脱的方法有哪些呢?佛教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多得不得了,这里不讲那么多,只能简单讲讲菩萨道的六度波罗蜜。

由于无明遮蔽了智慧,众生就看不到生命的真相,把生命的真相颠倒了。林黛玉跟贾宝玉的这种生离,比死别离还要痛苦,因为他们天天生活在看得见摸得着而又可望不可及的状态,生不得又死不成,远比惨烈但却迅疾的死别折磨人。

收购大雪中压断的树枝作板材原材料 荆门一家企业“捡回”200多万元

这样,他就会自觉地与大家保持匀速,大家每小时开80公里他也开80公里,大家每小时开60公里他也开60公里。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看到真实的对象,只是看到了我们投射到对象上的某种感觉,因此意识对对象的真实认识无从谈起。他朋友急着将他抬到医院治伤,但婆罗门却不急,他要搞清楚有关箭伤的种种问题: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过来的?这支铁箭是铜箭、铁箭,还是竹箭?这支箭的尖上有没有淬毒?如果淬了毒,是什么毒?等等等等。还有的人,相互之间甚至有不共戴天之仇,还要在一个单位工作,那真是苦不堪言。

这样就不能真正了解无明本空的真相。佛教徒要持守的戒律很丰富,有居士戒、出家戒和菩萨戒三个层次的戒律。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佛教关于人生真相的第三个看法,就是人的根本性质是空性。

二是不执著于实在的某人接受我佈施。我看到过有一些老年人,因为临终前想活下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而四大又在不可逆转地解体,两种相当的力宛如拔河一样反向而行,结果把五官都私撕扯得变形了。

收购大雪中压断的树枝作板材原材料 荆门一家企业“捡回”200多万元

因为这业力导致了相应的心念、语言和行为,反过来又因为相应的语言、行为和心念加固了同类的业力。那么我刚才为什么要讲那样一句话呢?佛教虽然作为一种智慧的学问和幸福的生活方式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但是曾几何时在我们中国衰落了。

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佛教所谓生命的轮回,最先是由于众生没有智慧,颠倒了生命的真相。比如中国以前允许三妻四妾,但现在不允许,有人却讨三妻四妾,那他就翻了邪淫戒。佛教说苦为苦不用说,为什么它说乐也是苦呢?譬如夫妻小别重逢、朋友相聚、兄弟友爱、家庭和睦,多么快乐。诸苦之中,肉体的痛苦固然严重,但精神的痛苦更为严重,因为身体是精神的随从,精神是身体的主人。《易传》里面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于青壮年人总觉得无常离我们很远,导致不重视乃至漠视无常问题,待到无常真来敲自己的门时,就抓瞎了,受不了了,不光是自己受不了,亲人、朋友也受不了:这么健康、活泼的人,怎么刹那之间就阴阳两隔了呢?于是死者死不瞑目,生者痛不欲生。

从次第修法来讲,它是通过前五度修习开启的一种洞察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既知万法本性与现象而不执著的特点。第五类是五阴炽盛苦,即身心失调的痛苦。

不妄语,就是不讲假话,如实说自己内心所想。佛教不许凡夫不要追问无明的来源还有一个原因,众生要解脱痛苦,最重要的是依照佛教提供的法门修行,理性的思考非但不能解决理性自身的局限性带来的悖论,反而会阻碍众生对佛教的信仰与修行。

设若后念追前念、念念不断地追悔,那就是随业流转了。譬如有人向我们问路,只要我们如实地告诉他就是行布施了。

什么叫做如来藏呢?这是一个譬喻的说法,这个关健词有两个构成部分,即如来和藏。识是指此行动形成的信息进入意识深处形成的定性见解。故病倒床上,则疼痛难忍,寝食难安,动止由人。有人很迷惑:菩萨怎么又是造了恶业的众生呢?不能这么理解。

这样的戒律,除非悟道者,一般人都难持好。佛教说,既然如此,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本来就是解脱的,本来就是没有烦恼的。

譬如,即使犯了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坏僧团、伤害佛陀等五逆罪的众生,他们要受到无间地狱的无间苦报,佛教认为其苦报也有穷尽的时候,因为他们在过去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一点善念,而这点善念就是其离苦德乐的机缘。佛教认为,由于凡夫不知万法皆空,将感受执著为实有,因而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感受都会给他带来痛苦。

依佛教说,只要我们有贪求心就是痛苦,只有完全无欲求心才是快乐,如菩提达摩说: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一般人如果有一点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不公正,有不公正的感觉就得忍辱,所以忍辱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因此,如果一个人精神不生病的话,肉体的病痛就不是个问题,它根本不能令人痛苦。如果人家都开80公里小时,你却开60公里或100公里小时,马上就会出车祸。佛教认为这种人是最可怜悯、急需救度的极烦恼众生,修行者不但不能怨恨他,反而应当对他生起慈悲心,发愿早日修得智慧来救度他。我听了这个团友的话,就起了一个后悔的念头:怎么会给他这么多?当然,这个念头一起我就知道不对,就把它给照破了。

关于万法的无常性,不光佛教这么讲,我们中国五经之首的《易经》也这么讲。这个问题佛教早就做出了回答。

不邪淫是说,除了当时当地的法律、道德允许的男女关系,不能再有其他的男女关系。人生苦到这种程度,活起来还有什么劲呢? 第四类叫求不得苦,即有求不得的痛苦。

由一个变化无常的意识设立起来的东西实在吗?犹如沙滩上的楼房,当然不实在。我的经验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佛教关于人命无常的结论是没有问题的。

有话要说...

最新文章